发布时间:2025-04-30 08:17:20
01 项目概况
该航空枢纽坐落于岳阳市经济开发区三荷乡,被定位为湖南省北部的核心支线航空枢纽。一期航站区规划面积达 6500㎡,依据 4C 级标准修筑 2600 米跑道,在 2020 年的设计年吞吐量为 60 万人次。二期工程将航站区扩建至 8500㎡,预估到 2040 年吞吐能力可攀升至 140 万人次。此项目建成后,将与武广高铁、京珠高速、杭瑞高速以及城陵矶新港共同构筑水陆空 “三位一体” 的立体化交通网络,有力推动中南地区现代化交通网络的建设。
02 设计理念
航站楼的设计巧妙融合了传统地域文化与前沿工程技术,运用 PTFE 索膜支撑体系塑造出独具标志性的建筑形态。通过创新性地组合钢结构梭柱与白色拉膜,对 “远浦归帆” 这一潇湘八景进行现代意象的重构。单元式膜结构营造出连绵起伏的屋面轮廓,不仅隐喻着归港帆影的古典意境,还象征着经济腾飞的当代愿景。高低错落的桅杆式钢柱与交叉索网形成动态空间序列,营造出 “点点白帆归洞庭” 的诗意场景。
航站楼的张拉式膜结构由支承钢结构、格构式梭型钢柱、拉索以及双层膜材这四大核心组件协同构成。一期航站楼设有 5 组单元,二期工程完成后共计 10 组,建筑南北长约 200 米,东西宽约 87 米。支承钢结构采用双跨连续布局,48 米的主跨区域构建出无柱候机大厅,21 米的外延段塑造出波浪形车道雨篷,既实现了全天候接送的功能,又形成了机场与城市界面的柔性过渡区域。梭形钢结构采用格构式,高高耸立宛如帆船的桅杆,东西向柱距为 20 米,南北向支座间距 71 米,钢柱陆侧高度为 16 米,空侧高度为 22 米,高低错落赋予建筑灵动的动态感。拉索采用交叉式,与膜材上的脊索以及支承钢结构共同构成稳定且独特的空间结构体系,达成了建筑力学性能与美学表现的有机统一。
建筑整体布局采用单元模块构型设计,运用标准化组件构建空间单元。首期工程完成后,未来能够沿着中轴线向南逐步拓展容量。这种动态平衡机制,有效地解决了当前运营规模与远期发展变化之间协同的难题。同时,高度理性化设计所形成的空间韵律,以及单元膜结构屋顶营造出的连续通透室内空间,为旅客带来清晰明确的空间导向效果。
航站楼采用轴向延展的模数化发展模式,借助南向梯度拓展来实现运输效能的阶梯式提升。预制单元的迭代机制,既能保障现阶段运营的可靠性,又能构建起面向未来的柔性适配界面,成功破解了建设时序与运输需求不匹配的矛盾。标准模块的重复组合形成具有韵律感的空间序列,单元之间透光膜顶的连续性设计强化了视觉引导,使旅客流线的辨识度提高了 40%。这种可生长的建筑形态,不仅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利用,还通过渐进式开发维持了航站区功能的完整性。
03 技术成效
航站楼采用具有差异化性能的双层膜技术方案。外膜选用自洁性良好、强度高的 PTFE 膜材,具备防风抗雪的能力;内膜采用柔软且保温吸音性能出色的 PVC 保温膜材。内外膜之间保持 0.2 米以上的空间,形成动态空气隔热层。配合纳米级防火涂层的应用,达到防火等级 B1 级,整体热工性能相较于传统结构提升了 60%。
项目在规划时巧妙采用单元模块化策略,构建起标准化生产体系。这一创举极大简化了安装流程,降低了安装难度,缩短了施工周期,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实现了更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建筑形态上,创新性地采用西低东高的独特造型,有效缩减空间体量与外围护面积,降低能源损耗。西侧精心设计的拱形门廊,完美覆盖车道边缘,巧妙削弱西向阳光的强烈辐射;东侧玻璃外立面则借助膜结构的精妙遮挡,将阳光影响降至最低。此外,东西两侧倾斜的玻璃幕墙设计,进一步减少阳光直射,全方位优化建筑采光与隔热性能。同时,航站楼选用半透明膜材,并在每组单元屋顶设置带型天窗,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大幅减少人工照明需求,最大限度实现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达成能源消耗的最小化目标。
膜结构设计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第一座屋顶膜结构全覆盖的航站楼、最大面积使用保温膜材的建筑、最大跨度的马鞍形索膜结构建筑,为膜结构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启发和借鉴。
04综合效益
经济效益
轻质高强的膜结构,重量仅为普通钢结构屋面的十分之一,却灵活构建出大跨度无柱空间,室内部分跨度达 50 米。这一特性不仅优化了空间布局,还极大地削减了基础和结构工程的造价。而且,膜结构出色的自洁性和耐久性,能有效降低后期维护成本,为长期运营节省开支。
在建造方式上,航站楼采用装配式工艺。通过工厂化生产,精准把控材料使用,大幅节约材料成本;通过机械装配取代传统现浇作业,减少人工投入,降低人工成本;施工过程中,借助高效准确的运行管理体系,避免资源浪费,节约资源成本,全方位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
建材生产与运输阶段:拉膜结构质量轻盈,钢材用量少,从源头减少建材消耗,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相较于传统混凝土材料,钢结构材料具备可循环利用的优势,在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显著降低碳排放。
建筑建造及拆除阶段:膜结构的装配式建造模式,以其高效率、高精度的特点,将钢构件、膜材及玻璃幕墙等构件的生产转移至工厂。这不仅大幅减少传统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及建筑垃圾排放,还能有效降低建筑建造及拆除阶段的能耗,显著减少碳排放量。
建筑运行阶段:航站楼采用的双层膜结构,保温隔热性能极佳,导热系数仅为混凝土的 13%。夏季可反射 70% 的太阳热能,降低空调能耗;冬季则发挥保温功效,减少采暖能耗。同时,PTFE 膜良好的透光性能,透光率达 20% 以上,可降低采光能耗。此外,通过对建筑体型、围护结构的优化,综合运用遮阳措施,结合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绿化碳汇等手段,进一步降低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量。
与建筑设计行业先进水平的对比
国际上仅有美国丹佛机场候机厅完全采用膜结构覆盖,跨度为67m,长度为274m;岳阳机场航站楼跨度为50m,长度为200m。
国内机场膜结构多用于局部遮阳和陆侧通道,岳阳机场是国内首例采用膜结构屋顶全覆盖的航站楼。
下一篇:没有了!